newdu 发表于 2017-7-31 14:49:56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新大纲冲刺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一

<P align=center><STRONG>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冲刺试卷(一)</STRONG></P>
<P><BR>&nbsp;&nbsp;&nbsp; <STRONG>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nbsp;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nbsp; )<BR></STRONG>&nbsp;&nbsp;&nbsp;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 )由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管理。<BR>&nbsp;&nbsp;&nbsp; A.重点教育 B.学前教育<BR>&nbsp;&nbsp;&nbsp; C.初等教育 D.高等教育<BR>&nbsp;&nbsp;&nbsp;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 定的义务,应当(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nbsp; 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BR>&nbsp;&nbsp;&nbsp; A.为人师表 B.遵纪守法<BR>&nbsp;&nbsp;&nbsp; C.爱岗敬业 D.教书育人<BR>&nbsp;&nbsp;&nbsp;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职业学校教师享受( )。<BR>&nbsp;&nbsp;&nbsp; A.公务员同等待遇<BR>&nbsp;&nbsp;&nbsp; B.教龄津贴和其他津贴 C.职务津贴和教龄津贴 D.职级津贴和绩效津贴<BR>&nbsp;&nbsp;&nbsp; 4.“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论断属于( )。<BR>&nbsp;&nbsp;&nbsp;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BR>&nbsp;&nbsp;&nbsp; C.劳动起源论 D.宇宙爆炸论<BR>&nbsp;&nbsp;&nbsp; 5.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 )。<BR>&nbsp;&nbsp;&nbsp; A.培根 B.夸美纽斯<BR>&nbsp;&nbsp;&nbsp; C.洛克 D.卢梭<BR>&nbsp;&nbsp;&nbsp; 6.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当受教育者意识到教育目的对自身未来成长的必要或意义时,才能把它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地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和提高自己。&nbsp; 这说明教育具有( )。<BR>&nbsp;&nbsp;&nbsp; A.导向功能 B.选择功能 C.评价功能 D.激励功能<BR>&nbsp;&nbsp;&nbsp; 7.第一次总结性提出并论证班级授课制的著作是( )。<BR>&nbsp;&nbsp;&nbsp;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BR>&nbsp;&nbsp;&nbsp; C.《大教学论》 D.《论语》<BR>&nbsp;&nbsp;&nbsp; 8.(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BR>&nbsp;&nbsp;&nbsp; A.智育 B.德育<BR>&nbsp;&nbsp;&nbsp; C.体育 D.美育<BR>&nbsp;&nbsp;&nbsp; 9.教师按一定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BR>&nbsp;&nbsp;&nbsp; A.讲授法 B.谈话法<BR>&nbsp;&nbsp;&nbsp; C.指导法 D.演示法<BR>&nbsp;&nbsp;&nbsp; 10.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习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评价是( )。<BR>&nbsp;&nbsp;&nbsp;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BR>&nbsp;&nbsp;&nbsp; C.个体内差异评价 D.总结性评价<BR>&nbsp;&nbsp;&nbsp; 11.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精神的是(&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BR>&nbsp;&nbsp;&nbsp; B.初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BR>&nbsp;&nbsp;&nbsp; C.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BR>&nbsp;&nbsp;&nbsp; D.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BR>&nbsp;&nbsp;&nbsp; 12.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属于(&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直觉式道德情感 B.表象式道德情感 C.行为式道德情感 D.伦理式道德情感<BR>&nbsp;&nbsp;&nbsp; 1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认知结构的教育理论 B.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C.范例教学的理论<BR>&nbsp;&nbsp;&nbsp; D.教学最优化的教育理论<BR>&nbsp;&nbsp;&nbsp; 14.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式教学”法是一种(&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实践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BR>&nbsp;&nbsp;&nbsp; 15.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BR>&nbsp;&nbsp;&nbsp;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BR>&nbsp;&nbsp;&nbsp; B.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集体的积极性<BR>&nbsp;&nbsp;&nbsp;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制的人<BR>&nbsp;&nbsp;&nbsp;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BR>&nbsp;&nbsp;&nbsp; 16.下列关于教育目的的表述,错误的是(&nbsp;&nbsp;&nbsp;&nbsp; )。 <BR>&nbsp;&nbsp;&nbsp; A.教育目的是社会历史性和时代性的动态综合 <BR>&nbsp;&nbsp;&nbsp; B.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BR>&nbsp;&nbsp;&nbsp; C.教育目的就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BR>&nbsp;&nbsp;&nbsp; D.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BR>&nbsp;&nbsp;&nbsp; 17.既属于我国教学原则又属于中学德育基本原则的是( )。<BR>&nbsp;&nbsp;&nbsp; A.因教利学原则<BR>&nbsp;&nbsp;&nbsp;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BR>&nbsp;&nbsp;&nbsp; C.直观性原则<BR>&nbsp;&nbsp;&nbsp; D.因材施教原则<BR>&nbsp;&nbsp;&nbsp; 18.小敏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从现实问题出发,联系到抽象问题,再从抽象问题回归关键问题。&nbsp; 她的认知属于( )。<BR>&nbsp;&nbsp;&nbsp; A.组织策略 B.整体性策略<BR>&nbsp;&nbsp;&nbsp; C.系列性策略 D.复述性策略<BR>&nbsp;&nbsp;&nbsp; 19.有经验的司机,在正常开车时,可以顺利地与别人交流。&nbsp; 此时他的动作技能处在( )。<BR>&nbsp;&nbsp;&nbsp; A.认知阶段<BR>&nbsp;&nbsp;&nbsp; B.联系形成阶段 C.动作模仿阶段 D.自动化阶段<BR>&nbsp;&nbsp;&nbsp; 20.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nbsp; 这种现象属于( )。<BR>&nbsp;&nbsp;&nbsp; A.思维定势 B.功能固着<BR>&nbsp;&nbsp;&nbsp; C.原型启发 D.酝酿效应<BR>&nbsp;&nbsp;&nbsp; 21.某老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 )。<BR>&nbsp;&nbsp;&nbsp; A.正强化 B.负强化<BR>&nbsp;&nbsp;&nbsp; C.惩罚 D.消退<BR>&nbsp;&nbsp;&nbsp; 22.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帮助记忆的方法称为( )。<BR>&nbsp;&nbsp;&nbsp; A.语义联想 B.视觉想象<BR>&nbsp;&nbsp;&nbsp; C.关键语法 D.谐音联想法<BR>&nbsp;&nbsp;&nbsp; 23.当学生取得好成绩后,老师及家长进行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BR>&nbsp;&nbsp;&nbsp;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BR>&nbsp;&nbsp;&nbsp; 24.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弹性,可逆转,能凭借具体事 物或从具体的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nbsp;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 事物的支持,这是皮亚杰所说的(&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BR>&nbsp;&nbsp;&nbsp; 25.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学习动机?&nbsp; ( )<BR>&nbsp;&nbsp;&nbsp;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BR>&nbsp;&nbsp;&nbsp; B.“读书是一种乐趣”<BR>&nbsp;&nbsp;&nbsp;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BR>&nbsp;&nbsp;&nbsp; D.“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BR>&nbsp;&nbsp;&nbsp; 26.由后天的学习决定,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 )。<BR>&nbsp;&nbsp;&nbsp; A.创造能力 B.模仿能力<BR>&nbsp;&nbsp;&nbsp; C.晶体能力 D.特殊能力<BR>&nbsp;&nbsp;&nbsp; 27.气质类型为( )的人,通常表现为精力旺盛、思维敏捷、坦率热情、感情外露。<BR>&nbsp;&nbsp;&nbsp; A.胆汁质 B.黏液质<BR>&nbsp;&nbsp;&nbsp; C.多血质 D.抑郁质<BR>&nbsp;&nbsp;&nbsp; 28.在指导学生面试时,教师非常重视训练学生进入面试考场时的仪态、眼神、与面试官打招呼等细节,以期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这是充分利用了( )。<BR>&nbsp;&nbsp;&nbsp;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BR>&nbsp;&nbsp;&nbsp;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BR>&nbsp;&nbsp;&nbsp; 29.在学习“交通工具”这个概念时,把以前知道的汽车、火车、轮船等归到这个概念里是属 于( )。<BR>&nbsp;&nbsp;&nbsp;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BR>&nbsp;&nbsp;&nbsp; C.分类学习 D.概念学习<BR>&nbsp;&nbsp;&nbsp; 30.态度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由三种心理成分构成,其核心成分是( )。<BR>&nbsp;&nbsp;&nbsp;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BR>&nbsp;&nbsp;&nbsp; C.意志成分 D.行为成分<BR>&nbsp;&nbsp;&nbsp; <STRONG>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nbsp; 在每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 个或者两个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nbsp; )<BR></STRONG>&nbsp;&nbsp;&nbsp; 31.下列关于教育要素表述正确的是( )。<BR>&nbsp;&nbsp;&nbsp; A.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教育均包括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BR>&nbsp;&nbsp;&nbsp; B.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有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者<BR>&nbsp;&nbsp;&nbsp; C.学习者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BR>&nbsp;&nbsp;&nbsp; D.教育形态的多样化是由于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结合而造成的<BR>&nbsp;&nbsp;&nbsp; 32.教育学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有( )。<BR>&nbsp;&nbsp;&nbsp; A.洛克的《教育漫话》<BR>&nbsp;&nbsp;&nbsp; B.凯洛夫的《教育学》<BR>&nbsp;&nbsp;&nbsp; C.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BR>&nbsp;&nbsp;&nbsp; D.斯宾塞的《教育论》<BR>&nbsp;&nbsp;&nbsp; 33.在程序教学法的应用中,编制程序应遵循的原则是( )。<BR>&nbsp;&nbsp;&nbsp; A.积极反应原则 B.小步子原则<BR>&nbsp;&nbsp;&nbsp; C.及时反馈原则 D.自定步调原则<BR>&nbsp;&nbsp;&nbsp; 34.下列属于正强化的是( )。<BR>&nbsp;&nbsp;&nbsp; A.奖学金<BR>&nbsp;&nbsp;&nbsp; B.对成绩的认同<BR>&nbsp;&nbsp;&nbsp; C.表扬<BR>&nbsp;&nbsp;&nbsp; D.改善学习<BR>&nbsp;&nbsp;&nbsp; 35.奥苏伯尔把意义学习分为由简单到复杂的三种类型。&nbsp; 下列属于这三种类型的是(&nbsp;&nbsp;&nbsp;&nbsp; )。<BR>&nbsp;&nbsp;&nbsp; A.符号学习 B.概念学习 C.命题学习 D.表征学习<BR>&nbsp;&nbsp;&nbsp; <STRONG>三、辨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nbsp; )<BR></STRONG>&nbsp;&nbsp;&nbsp; 36.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动机、需要、兴趣、情感、性格。<BR>&nbsp;&nbsp;&nbsp; 37.一位老师把时间花在维持同事和领导的关系上,表明老师处于生涯关注理论中关注自 我感受阶段。<BR>&nbsp;&nbsp;&nbsp; 38.“举一反三”“以一贯十”是思维发散性的表现。<BR>&nbsp;&nbsp;&nbsp; <STRONG>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nbsp; )<BR></STRONG>&nbsp;&nbsp;&nbsp; 39.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有哪些?<BR>&nbsp;&nbsp;&nbsp; 40.现代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BR>&nbsp;&nbsp;&nbsp; 41.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请简述如何通过教学有效促进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BR>&nbsp;&nbsp;&nbsp; 42.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哪几个阶段?<BR>&nbsp;&nbsp;&nbsp; <STRONG>五、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45 分。&nbsp; )<BR></STRONG>&nbsp;&nbsp;&nbsp;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nbsp;&nbsp;&nbsp; 王老师班上的刘宇同学上课时常发出怪叫声,面对老师的批评和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刘 宇反而非常得意开心,觉得自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nbsp; 后来王老师转变策略,在刘宇发出怪叫声 后置若罔闻,并且提前告诉其他同学忽视刘宇的调皮行为,刘宇觉得自己的“演出”没有得到反 馈,渐渐失去兴趣,从此不再发出怪叫声。 王老师及时当众表扬了刘宇的进步,刘宇从此更加遵 守课堂纪律了。<BR>&nbsp;&nbsp;&nbsp; 问题:<BR>&nbsp;&nbsp;&nbsp; (1)请结合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分析王老师的教育举措。&nbsp; (6 分)<BR>&nbsp;&nbsp;&nbsp; (2)请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好课堂管理。&nbsp; (9 分)<BR>&nbsp;&nbsp;&nbsp; 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nbsp;&nbsp;&nbsp; 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圆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做了如下设计:<BR>&nbsp;&nbsp;&nbsp; 老师首先请同学们想办法用学具分别量出大小不同圆的周长。&nbsp; 当学生用“滚动”的方法测 量出一个圆形水杯的周长时,老师问:“圆形花坛也能竖起来滚动吗?&nbsp; ”这时学生不得不另辟蹊 径,想出来“绳绕”的方法,而老师此时又将一个系有线绳的小球在空中旋转一圈,提出“这个圆 的周长还能用绕绳的方法来测量吗?&nbsp; ”实践证明“滚动”和“绕绳”的方法都有局限性。&nbsp; 老师趁势 问:“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 4 倍,那么能不能探索出计算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nbsp; ”这一问题 又一次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全体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经过学生们的认真操作、观察、思 考、实践、验证,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BR>&nbsp;&nbsp;&nbsp; 问题:<BR>&nbsp;&nbsp;&nbsp; (1)试分析在本案例中,该教师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nbsp; (7 分)<BR>&nbsp;&nbsp;&nbsp; (2)你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贯彻该教学原则?&nbsp; (8 分)<BR>&nbsp;&nbsp;&nbsp; 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BR>&nbsp;&nbsp;&nbsp; 张榜小学地处农村,校内无取暖设施,冬天只能生火取暖。&nbsp; 一年级学生张明的妈妈怕学校 没有火源,点不着火,儿子挨冻,就让他带一个打火机到学校以备急用。&nbsp; 上课做游戏期间,老师 有事外出,班里暂无人看管。 此时,张明拿出打火机点着了小伙伴的衣服,把同学李明的胳膊严 重烧伤。<BR>&nbsp;&nbsp;&nbsp; 问题:<BR>&nbsp;&nbsp;&nbsp; (1)张明的妈妈有没有过错,为什么?&nbsp; 她应该承担什么法律责任?&nbsp; (7 分)<BR>&nbsp;&nbsp;&nbsp; (2)张榜小学有没有过错,为什么?&nbsp; 该小学应该承担什么责任?&nbsp; (8 分)<BR><BR></P>

newdu 发表于 2017-7-31 14:50:10

<P align=center><STRONG>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冲刺试卷(一)<BR>参考答案及解析</STRONG></P>
<P><BR>&nbsp;&nbsp;&nbsp; 一、单项选择题<BR>&nbsp;&nbsp;&nbsp; 1.【答案】D。&nbsp;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 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 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人民政府管理。 高等教育由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BR>&nbsp;&nbsp;&nbsp; 2.【答案】A。&nbsp;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履行法律规 定的义务,应当为人师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BR>&nbsp;&nbsp;&nbsp; 3.【答案】B。&nbsp;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中小学教师和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 其他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BR>&nbsp;&nbsp;&nbsp; 4.【答案】B。&nbsp; 解析: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日常生活中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BR>&nbsp;&nbsp;&nbsp; 5.【答案】A。 解析:1623 年,培根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这是第一次提出教育学的概念。<BR>&nbsp;&nbsp;&nbsp; 6.【答案】D。&nbsp; 解析: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 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nbsp; 它不仅激励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 也激励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nbsp; 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当受教育者意识到教育目的对自身未来成 长的要求或意义时,才能把它作为努力方向,不断地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和提高自己。<BR>&nbsp;&nbsp;&nbsp; 7.【答案】C。&nbsp; 解析: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BR>&nbsp;&nbsp;&nbsp; 8.【答案】C。&nbsp; 解析:具有健康的体魄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能力和健康水平是衡量健全人格的重要标 准。&nbsp; 此外,体育也是其他各育实施的物质保证,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BR>&nbsp;&nbsp;&nbsp; 9.【答案】B。&nbsp; 解析: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基本形式是教 师讲、学生听。&nbsp;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 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 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BR>&nbsp;&nbsp;&nbsp; 10.【答案】A。&nbsp; 解析:相对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 价。 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 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nbsp; 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评价的标准,称为客观标 准,即将教学评价的基准建立在被评价对象的群体之外(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制定这一 基准),在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是否达到标准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nbsp; 个体内差异评 价指以评价对象的某一状况作为评价标准而实施的评价。&nbsp; 总结性评价又称终结性评价、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 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nbsp; 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 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BR>&nbsp;&nbsp;&nbsp; 11.【答案】B。&nbsp; 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课程结构:(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 课程。&nbsp;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nbsp; (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nbsp; (3)从小 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nbsp; (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BR>&nbsp;&nbsp;&nbsp; 12.【答案】D。&nbsp; 解析:伦理的道德情感具有清晰的意识性,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nbsp; 比如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BR>&nbsp;&nbsp;&nbsp; 13.【答案】B。&nbsp; 解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BR>&nbsp;&nbsp;&nbsp; 14.【答案】C。&nbsp; 解析: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nbsp;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 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所以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探究活动为主的 教学方法。<BR>&nbsp;&nbsp;&nbsp; 15.【答案】B。&nbsp; 解析:班级是学生全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 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BR>&nbsp;&nbsp;&nbsp; 16.【答案】C。&nbsp;&nbsp; 解析: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BR>&nbsp;&nbsp;&nbsp; 17.【答案】D。&nbsp;&nbsp; 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既属于我国教学原则又属于中学德育基本原则。<BR>&nbsp;&nbsp;&nbsp; 18.【答案】B。 解析: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较多地运用理性思维,首先从现实问题出发,然后联系到抽象问 题,再从抽象问题回到现实问题中去,并以此检验问题之间的异同之处。 这些学生采用的学习策略就是整体性 学习策略,也被称之为同时加工策略。<BR>&nbsp;&nbsp;&nbsp; 19.【答案】D。 解析:费茨和波斯纳概括了较为成熟的人类学习动作技能的一般过程,把动作技能的学习分 为动作的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和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技能学习进入自动化阶段时,一长串的动作系列似 乎是自动流出来的,无需特殊的注意和纠正。 技能逐步由脑的较低级中枢控制。 人们可以一面从事熟练的活动, 一面考虑其他的事情。 熟练操作的特征就是动作技能的学习进入第三阶段的特征。 有经验的司机,在正常开车 时,可以顺利地与别人交流说明此时的动作技能处于自动化阶段。<BR>&nbsp;&nbsp;&nbsp; 20.【答案】B。 解析:功能固着是指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所 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 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BR>&nbsp;&nbsp;&nbsp; 21.【答案】D。 解析:消退属于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之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 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BR>&nbsp;&nbsp;&nbsp; 22.【答案】D。 解析:联想是当人脑接受某一刺激时,浮现出与该刺激有关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一般来说,互相接近的事物、相反的事物、相似的事物之间容易产生联想。用谐音联想来增强记忆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BR>&nbsp;&nbsp;&nbsp; 23.【答案】C。&nbsp; 解析: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三个:效果律、准备律和学习 律。&nbsp; 其中效果律是指在试误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 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nbsp; 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 规律中的效果律。<BR>&nbsp;&nbsp;&nbsp; 24.【答案】C。&nbsp;&nbsp;&nbsp;&nbsp; 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和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一般需要具体事物或形象的支撑,不能进行纯符号运算。<BR>&nbsp;&nbsp;&nbsp; 25.【答案】B。 解析: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地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 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 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 A、C、D 项的表述均为外部动机。 26.【答案】C。&nbsp;&nbsp;&nbsp;&nbsp;&nbsp; 解析:晶体智力是指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的能力,由后天的学习决<BR>&nbsp;&nbsp;&nbsp; 定,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BR>&nbsp;&nbsp;&nbsp; 27.【答案】A。 解析:气质类型中,胆汁质的特点为坦率热情、精力旺盛、容易冲动、脾气暴躁、思维敏捷、但准 确性差、情感外露,但持续时间不长。<BR>&nbsp;&nbsp;&nbsp; 28.【答案】A。 解析:(1)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 是指信息呈现的顺序影响了对人的整体看法,先呈现 的信息比后呈现的信息有更大的影响作用。 (2)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 信息影响更大。 (3)前摄抑制:之前学习过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以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4)倒摄抑制:后学 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的材料的干扰。 题干中的教师重视训练学生进入面试考场时的仪态、眼神、与面试 官打招呼等细节,以期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属于首因效应。<BR>&nbsp;&nbsp;&nbsp; 29.【答案】B。 解析: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 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下位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即通过 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点,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 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概念学习是对刺激进行分类,并对同类刺激作出相同 的反应。 这种反应是基于事物的某些特征而作出的,如圆的概念和质量的概念的学习。 在学习“交通工具”这个 概念时,把以前知道的汽车、火车、轮船等归到这个概念里是属于上位学习。<BR>&nbsp;&nbsp;&nbsp; 30.【答案】B。&nbsp; 解析: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 分。&nbsp; 研究表明,态度发生变化时,情感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BR>&nbsp;&nbsp;&nbsp; 二、多项选择题<BR>&nbsp;&nbsp;&nbsp; 31.【答案】ACD。 解析: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 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并不是有知识的人都 可以成为教育者。<BR>&nbsp;&nbsp;&nbsp; 32.【答案】ACD。 解析:洛克的《教育漫话》、裴斯泰洛奇的《林哈德与葛笃德》、斯宾塞的《教育论》都是教育学 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凯洛夫《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开始形成的。<BR>&nbsp;&nbsp;&nbsp; 33.【答案】ABCD。&nbsp; 解析:斯金纳程序教学法的原则是自定步调、小步子、积极反应和及时反馈。<BR>&nbsp;&nbsp;&nbsp; 34.【答案】ABCD。&nbsp; 解析: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nbsp; ABCD 四项都属于正强化。<BR>&nbsp;&nbsp;&nbsp; 35.【答案】ABCD。 解析:奥苏伯尔将有意义学习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其中表征学习又称为 符号学习。<BR>&nbsp;&nbsp;&nbsp; 三、辨析题<BR>&nbsp;&nbsp;&nbsp; 36.【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因素之外,影响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 性心理因素。&nbsp;&nbsp;&nbsp; 它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BR>&nbsp;&nbsp;&nbsp; 37.【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一位教师把时间花在维持同事和领导的关系上,表明该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关注 生存阶段的教师往往关注的是教师自我的生存适应性,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维持自己与同事、领导的关系上。<BR>&nbsp;&nbsp;&nbsp; 38.【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举一反三”实质是一种善于变通,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具 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性。&nbsp;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进行发散思维,才能获得灵活的知识、有价值的知 识、创造性的知识,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 我们平时所说的“举一反三”“以一贯十”等就是这种发散思维的结果。<BR>&nbsp;&nbsp;&nbsp; 四、简答题<BR>&nbsp;&nbsp;&nbsp; 39.【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BR>&nbsp;&nbsp;&nbsp; (1)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内省、慎独;<BR>&nbsp;&nbsp;&nbsp; (2)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BR>&nbsp;&nbsp;&nbsp; (3)勇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BR>&nbsp;&nbsp;&nbsp; (4)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BR>&nbsp;&nbsp;&nbsp; (5)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BR>&nbsp;&nbsp;&nbsp; 40.【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BR>&nbsp;&nbsp;&nbsp; (2)学生是独特的人:①学生是完整的人;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BR>&nbsp;&nbsp;&nbsp;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 在;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③学生是责权主体。<BR>&nbsp;&nbsp;&nbsp; 41.【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1)精选教材<BR>&nbsp;&nbsp;&nbsp; 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而每一门学科中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迁移价值较大。<BR>&nbsp;&nbsp;&nbsp;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BR>&nbsp;&nbsp;&nbsp;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BR>&nbsp;&nbsp;&nbsp;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BR>&nbsp;&nbsp;&nbsp; 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 在微观上,应注重 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BR>&nbsp;&nbsp;&nbsp;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BR>&nbsp;&nbsp;&nbsp; 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这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 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了迁移的意识性,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BR>&nbsp;&nbsp;&nbsp; 42.【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是对知识的感知,关键是知识的理解,重点是知识的巩固,目的是知识的应用。<BR>&nbsp;&nbsp;&nbsp; (1)感知阶段:在学校教育中,知识的感知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形式进行的。<BR>&nbsp;&nbsp;&nbsp; (2)理解阶段:在知识感知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领会材料的意义和认识事物的种种特性、联 系、关系,直到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BR>&nbsp;&nbsp;&nbsp; (3)巩固阶段: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牢固地保持在头脑中,即对知识的持久记忆。<BR>&nbsp;&nbsp;&nbsp; (4)应用阶段:将所学知识广泛应用于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由于它是去解决在现实中面临的 新问题,所以具有创新性。<BR>&nbsp;&nbsp;&nbsp; 五、材料分析题<BR>&nbsp;&nbsp;&nbsp; 43.【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1)王老师主要运用了消退和正强化的原理。&nbsp; 消退是指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 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nbsp; 刘宇同学的恶作剧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 的哄堂大笑,对他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强化,满足其被注意的心理,从而更加得意。 而其后他再次做出同样行为, 老师却没有批评他,也就是刘宇没有得到以往的“无条件刺激”,他开始对恶作剧的行为不感兴趣。&nbsp; 因此其行为 会慢慢消退。&nbsp;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nbsp; 在刘宇表现好的时候,王老师及时表扬 他的进步,运用正强化的原理,增强其守纪律的行为。<BR>&nbsp;&nbsp;&nbsp; (2)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行为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活动与措施。<BR>&nbsp;&nbsp;&nbsp; 首先,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气氛,教师应该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及学 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以积极的课堂互动为前提。 课堂管理应重视建立师生之间、学 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有效地开展教学创造条件。<BR>&nbsp;&nbsp;&nbsp; 其次,教师要做好对课堂群体的管理。 群体是指人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 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课堂里的每个学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 他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各种群体,包括正式 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不管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其中都有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 的人际关系。&nbsp;&nbsp;&nbsp;&nbsp;&nbsp; 教师可以利用群体的动力关系,维护课堂秩序,维持班集体的凝聚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BR>&nbsp;&nbsp;&nbsp; 再次,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课堂师生互动。 课堂气氛 也会形成群体压力,从而导致学生的从众行为。 教师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为了营造 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创设良好课堂气氛 的基础;第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第三,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第四,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BR>&nbsp;&nbsp;&nbsp; 最后,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 良好的课堂纪律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条件,有助于维持课堂 秩序,减少学习干扰,也有助于学生获得情绪上的安全感。 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可以包括:建立有效的课堂规 则;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做好课堂监控;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BR>&nbsp;&nbsp;&nbsp; 44.【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1)此案例中教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原则。<BR>&nbsp;&nbsp;&nbsp;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nbsp; 在材料中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实践与思考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BR>&nbsp;&nbsp;&nbsp;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BR>&nbsp;&nbsp;&nbsp;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R>&nbsp;&nbsp;&nbsp; ②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BR>&nbsp;&nbsp;&nbsp; ③设置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BR>&nbsp;&nbsp;&nbsp;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BR>&nbsp;&nbsp;&nbsp; 45.【参考答案】<BR>&nbsp;&nbsp;&nbsp; (1)张明的妈妈存在过错。&nbsp;&nbsp;&nbsp; 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七条规定,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BR>&nbsp;&nbsp;&nbsp; (以下称为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 案例中张明的妈 妈让他带打火机到学校,明显没有尽到应有的安全教育责任,故其行为存在过错。 她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根 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由于过错,有下列情形,造成学生伤害事 故,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生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社会公共行为准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纪律, 实施按其年龄和认知能力应当知道具有危险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为的;第二十八条规定,未成年学生对学生 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nbsp; 故张明的妈妈应对李明承担民事赔偿责任。<BR>&nbsp;&nbsp;&nbsp; (2)学校存在过错,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四款规定,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 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 教育,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 学校应当承担适当经济赔偿责任。 根据《学校伤害事故处 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根据责任大小,适当予以经济赔偿,但不承担解决 户口、住房、就业等与救助受伤害学生、赔偿相应经济损失无直接关系的其他事项。 第二十七条规定,因学校教 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P>
<P><BR>  编者注:本文节选自中公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用书《新大纲冲刺试卷(教育综合知识)》,欲了解更多内容,<A href="http://mall.newdu.com/Category_230/Index.aspx" target=_blank>请进入新都商城(http://mall.newdu.com)了解本书</A>。</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新大纲冲刺预测试卷及答案解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