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考试行测言语理解训练解析(1)
1.中国古代礼制要求服装尽力遮掩身体的各种凹凸,在裁制冕服时可以忽略人体各个部位的三维数据,不需要进行细致的测量。冕服章纹要有效地体现等级区别,图案就必须清晰可辨、鲜明突出。这使中国古代服饰中与服饰图案相关的绘、染、织、绣等工艺技术相当发达,也使中国古代服装的裁制向着有利于突出图案的方向发展。与西方重视身体三维数据、要求服装紧窄合体的立体剪裁法不同,中国古代无论是冕服对人所占空间的扩大,还是图案对冕服平面风格的要求,都指向了中国传统服装宽大适体的平面剪裁法。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礼制的要求使中国传统服装采用了平面剪裁法
B.中国古代服装的剪裁方法推动了印染技术的发展
C.中西方剪裁方法的分化以冕服的产生与发展为特征
D.礼制对官员服装的规定制约了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发展
【答案】A。解析:文段主要阐述的是中国古代礼制的要求使得服装忽略了人体各个部位的三维数据,并因体现等级的需要而突出了图案的特点,而这些特征使得中国传统服装的剪裁倾向于宽大适体的平面剪裁法。
【快速突破】段末提出来的概念多为文段的关键信息。由此可推知“平面剪裁法”为文段的关键概念,正确答案中应包含这一信息,符合这一特征的只有A。
2.目前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会引起通胀吗?如果经济复苏不明显,而银行体系依然开闸放水,那么大量资金并不能进入实体经济,从而会推高物价指数,并带来通胀,最坏的情况下甚至会形成“滞胀”。如果信贷的大规模投放伴随着经济复苏,那么,即使物价指数上涨,也是属于温和健康的上涨,和通胀无关。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通胀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B.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与通胀的发生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
C.物价上涨的程度,是判断通胀是否发生的主要标志
D.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情况下,通胀是不大可能发生的
【答案】B。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大规模信贷投放和通胀之间的关系。文段采用设问的方式,提出“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会引起通胀吗?”这个问题后,紧接着从“经济复苏不明显”和“伴随着经济复苏”两个背景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从中可知,大规模的信贷投放与通胀的发生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故本题答案为B。
【快速突破】文段首句为设问句的主旨题,正确答案通常能直接回答设问句。本题四个选项中只有B项符合这一要求。
3.只要一个国家的决策者,真心希望发展市场经济,愿意按照资本创造与流动的规律办事,能够尊重多数国民基于现实的财产占有与处置权利,就可以让多数所有权变得合法,从而创造出让合法财产灵活流动的环境。这正如将彼此孤立的湖泊,串连成一片巨大的水域,避免零星的湖水,消失在一块块贫瘠的沙地里。一旦资本流动起来,财富创造与经济效率,就会在市场中野蛮生长。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最准确的是:
A.国家需要尊重多数国民的财产占有与处置权利
B.没有法律保护的所有权,是效率偏低、缺乏活力的所有权
C.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一国决策者的水平密切相关
D.所有权合法化,是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的关键
【答案】D。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如何发展市场经济的问题,B项与文段主要内容无关,故首先排除。文段意思是满足“真心希望发展市场经济”,“愿意按照资本创造与流动的规律办事”,“能够尊重多数国民基于现实的财产占有与处置权利”这三个条件,就能达到所有权合法化,从而创造出让合法财产灵活流动的环境,最终实现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所有权合法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故答案为D。
【迷途指津】本题的干扰项是A。文段首句提到所有权合法化的三个条件:“真心希望……,愿意……,能够……”,A项只涉及其中一个条件,比较片面。
4.
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不只是他和别人对话的方法,以及他在对话中提出的种种理论,更是他不立文字、浪迹街头、四处与人闲聊的生活方式。哲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种书面的研究,而是一种过日子的办法。只不过我们后来都忘了这点,把它变成远离日常的艰深游戏。即便是很多人眼中刻板的康德,也不忘区分“学院意义的哲学”和“入世意义的哲学”,并且以后者为尊。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哲学源于生活,应服务于民众
B.如今的哲学发展偏离了它的本质
C.康德和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念一脉相承
D.当代人们对哲学的诠释方式发生了改变
【答案】A。解析:作者首先指出“哲学曾经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以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例子进行论证,表明哲学来源于生活;然后进一步指出哲学一开始就不是书面的研究,而是过日子的方法,是“入世意义的哲学”,说明哲学应指导生活,服务民众。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考点点拨】“意在说明”类题目与“作者的意图”、“意在强调”、“重在说明”类题目相似,其答案一般是提出一种措施,或发出一种号召、呼吁,告诉大家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具有一定的深度,而非简单地指出某种现状。本题就是一个实例。
5.作为一种力量,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其显现及发挥必然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要么是附着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是精神理念上,要么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上。只有通过精神的或者物质的载体,文化力才有了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文化力并不是那种立竿见影式的显在力量,不可能由人们随心所欲地控制和主宰。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较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
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
A.说明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 B.表明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C.阐述文化力本质上具有依附性质 D.解释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的原因
【答案】C。解析:文段的首句指出文化力的显现及发挥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媒介,即文化力具有依附性。接下来主要是对文化力的依附性进行具体论述,故本题答案为C。
【迷途指津】本题干扰项是D。文段中的表述为“这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较为模糊的根本原因之一”,注意这里的“根本原因之一”,选项D“解释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的原因”的表述将范围扩大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