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假”字是怎么走向娱乐化的?
事实上,单纯的一个“假”字,能够成功挑动公众的神经,除了归因于反传统道德标准外,更重要的是,它切中了社会的关注要害。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安全都是关系着民族和国家的头等大事。正如《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一章,两个模样一般无二的猴子都争着说自己是真的,因为“假”意味着有害、得不到和不被接受。当然消费者不会有如来佛那样分辨出善恶好坏的大能,受骗也是在所难免,但是这次数多了,也就难免衍生出不忿的情绪来,于是调侃戏谑就成了很好的发泄口。一般来说,网络流行语是社会情绪在特定环境中的集结。近年来,制假贩假事件频发,使消费者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久而久之,竟孵化出一种“虱子多了不怕痒”的心态。如果说过去批评和指责是常态,现在的人对假货有了更高的容忍,大江大河都见过,还怕你这点小风浪?哪怕是改变不了现状,戏谑一番总是无伤大雅的,顺便将胸中的无奈和失望,都付笑谈之中。
但是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娱乐不是讨论的目的,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要正视问题。假货泛滥的危害在于,它会不断消磨顾客的信任,最终有害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假行为的屡禁不止,一方面暴露出个别商家为了经济利益罔顾道德责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的事实。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杜绝,政府还需拿出铁腕。西行多难,妖魔鬼怪丛生,不单师兄弟要擦亮双眼,那些大罗神仙也要当好“护经人”,对一心只想吃 “唐僧肉”的妖怪,尽可以祭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列天条也好,砸法宝也罢,从上到下建立起完整的监管体系,方能助力取回真经,造福普罗大众。
取经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打击造假也是如此。呼吁商家提高自我约束,与此同时,消费者也不能对造假现象无动于衷,在戏谑调侃后,还是得拿起“武器”,看顾起自己的身家安全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