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网 发表于 2017-7-9 23:07:14

2016重庆教师招聘幼儿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真卷(3)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不得分)
    1.英国的教育家 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根据培根的“经验论”论证了“白板说”。
    2.幼儿的视觉集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 。
    3.在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 控制度最高。
    4.表象和思维都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用的是 ,思维的概括用的是 。
    5.弱智儿童通常是指智商低于 的儿童,又称“智力落后儿童”。
    6.思维的基本形式包括概念、 和 。
    7.幼儿掌握的概念主要是 、 。
    8.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 、 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9.根据动机和目的关系之不同,可以把动机分为 和 ,幼儿游戏活动的动机是 ,而在学习和劳动中主要是 。
    10.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和 。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项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不得分)
    1.“幼儿园”一词是( )诞生的。
    A.1837年
    B.1840年
    C.1842年
    D.1903年
    2.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是( )。
    A.南京鼓楼幼稚园
    B.湖北幼稚园
    C.南京燕子矶幼儿园
    D.江西幼儿师范学校
    3.“聚精会神”、“仔细”主要描绘的是注意的什么特点?( )
    A.指向性
    B.集中性
    C.清晰性
    D.鲜明性
    4.智力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力
    D.创造力
    5.在不理解的情况下,幼儿也能熟练地背诵古诗,这是( )。
    A.意义记忆
    B.理解记忆
    C.机械记忆
    D.逻辑记忆
    6.有个孩子很喜欢画画,但他画的长颈鹿脖子特别长,而身子只有那么一小截;他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这说明( )。
    A.幼儿想象的独特性
    B.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C.幼儿想象的情绪性
    D.幼儿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7.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教育内容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物资、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物资、教育手段
    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手段、教育环境
    8.相关研究表明,在幼儿对人称代词(我、你、他或物主代词我的、你的、他的)的掌握中,掌握最好的是( )。
    A.“我”
    B.“你”
    C.“他”
    D.“我的”
    9.“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注意的( )。
    A.广度
    B.稳定性
    C.选择
    D.指向性
    10.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我们可以让他先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 )。
    A.全身松弛训练
    B.肯定性训练
    C.自信训练
    D.系统脱敏法
    11.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的( )为新知识学习提供同化的固定点。
    A.可利用性
    B.可辨别性
    C.稳定性
    D.清晰性
    12.个性的( )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
    A.独特性
    B.整体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13.表现在人对显示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气质
    D.性格
    14.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攻击型儿童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
    B.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
    C.父母的惩罚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
    D.惩罚是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
    15.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变化规律表现为( )。
    A.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小到大,语言也是由小到大
    B.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小到大,语言是由大到小
    C.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也是由大到小
    D.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是由小到大
    16.近20年来,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不接受下列( )结论。
    A.独生子女发展中,存在某些生活环境上的特殊性
    B.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表现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
    C.作为一个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显著差异
    D.家长的错误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7.关于男女双性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行为特征
    B.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C.双性化理论强调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
    D.有研究表明,高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双性化相联系的
    18.( )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
    A.感觉
    B.知觉
    C.情绪
    D.气质
    19.幼儿语言发展中最基本的句型是( )。
    A.祈使句
    B.疑问句
    C.陈述句
    D.感叹句
    20.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显出个人特点的差异,这主要是( )的差异。
    A.言语特征
    B.记忆过程
    C.思维特征
    D.气质类型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幼儿教育小学化
    2.学习动机
    3.性格
    4.定向性注意
    5.创造性学习
    四、判断说明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现的是创造性。( )
    2.身强体壮,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
    3.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和自尊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
    4.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
    5.练习曲线是开始时进步慢,后期进步快。( )
    6.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子女的要求越严格,则越有利于孩子创造性的培养。(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简述学习学前教育学的方法。
    2.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简述影响幼儿操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4.学前儿童感知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5.学前儿童记忆容量增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简述幼儿在智力、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2.试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sydwfour 发表于 2017-7-10 00:26:59


                                             
                     
    教师招聘群 248126741
http://www.hteacher.net/pub.idqqimg.com/wpa/images/group.png
    >>2017年教师招聘考试网络辅导课程
一、填空题
    1.洛克
    2.2~3周
    3.作业教学
    4.形象语词
    5.70
    6.判断推理
    7.日常概念具体概念
    8.语音词汇语法
    9.直接动机间接动机直接动机间接动机
    10.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二、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福禄倍尔于1840年将其创办的幼儿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从此出现了“幼儿园”这一词。故选B。
    2.A【解析】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实验中心是陈鹤琴于1923年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故选A。
    3.B【解析】集中性指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选择的基础上,“聚精会神”、“仔细”是对这一特征的描述。故选B。
    4.C【解析】智力的核心是进行思维,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培养中,思维力的培养就成为其核心。故选C。
    5.C【解析】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应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的记忆都是机械记忆。故选C。
    6.B【解析】幼儿的想象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具有夸张性的特点。题干中幼儿将长颈鹿的脖子、大象的鼻子画得很长是因为儿童对这些特征印象深刻,于是夸大了这些部分的特征。故选B。
    7.B【解析】本题考查了教育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故选B。
    8.A【解析】朱曼殊等的研究(1986)表明,幼儿对“我”的理解最好,“你”次之,“他”最差。故选A。
    9.A【解析】注意的广度也称为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即是指注意的范围。故选A。
    10.D【解析】本题是对基本概念的考查。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故选D。
    11.C【解析】奥苏贝尔认为,稳定性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同化的固定点。故选C。
    12.A【解析】没有完全相同的个性是独特性的体现。故选A。
    13.D【解析】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故选D。
    14.D【解析】惩罚并非一定是抑制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只有适当的时候才是。故选D。
    15.D【解析】在幼儿思维的发展过程中,言语体现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其作用越来越大,而动作只在直观形象思维中起作用,其作用越来越少。故选D。
    16.C【解析】作为一个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故选C。
    17.A【解析】男女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故选A。
    18.C【解析】这四个选项里只有情绪具有组织作用。故选C。
    19.C【解析】在整个幼儿期,简单的陈述句是最基本的句型,占的比例较大。其他形式的句子,例如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也发展起来了。故选C。
    20.D【解析】气质类型是先天的,是刚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差异。故选D。
    三、名词解释题
    1.幼儿教育小学化:指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一种误区,是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其表现在两种情况中:一种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等,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学习中只能较多使用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体会不到学习乐趣;一种是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小学化,如教师长时间用言语方式教学。
    2.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的特点包括对现实稳定的态度、惯常的行为方式。
    4.定向性注意:是婴儿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主要是由外物的特点引起的,又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据的地位日益缩小,但不消失。
    5.创造性学习:是指学习过程中以独立思考、自己探索为基本学法,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寻求新的理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看法。
    四、判断说明题
    1.×【解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体现的是学习迁移,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解析】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3.×【解析】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4.√
    5.×【解析】练习曲线是开始进步快,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后期进步较慢。
    6.×【解析】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对子女的要求不过分严格,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家庭气氛比较民主,则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五、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应牢固掌握学前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了解其发展趋势。学习者首先要认真学习学前教育学理论,掌握学前教育学的基本结构,深入地理解和领会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其次,要广泛涉猎学前教育学相关学科,以其最新科研成果为科学基础,探讨学前教育理论及学前教育领域中的新问题。
    (2)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注意培养各种能力。
    2.【答案要点】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它指明了幼儿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的载体,它是依据课程目标以及相应年龄阶段的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幼儿能够学、应该学、适宜学的知识和经验,包括概念、方法、态度和技能的学习等。
    (3)课程组织。课程组织是依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对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包括教育内容、活动方式、材料和环境、教师和幼儿的互动方式等等加以编排、组合和平衡,以使课程的实施有序化、结构化和适宜化,从而产生最优的教育效应,最大化实现课程目标的工作。
    (4)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以课程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提供调整信息。
    3.【答案要点】
    (1)知识经验。幼儿知识经验相对匮乏,因此只能根据其年龄特点学习一些与其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相对简单容易的技能。
    (2)准确地示范与讲解。①操作技能的学习始于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讲解要尽量做到简单、易懂,多用一些幼儿可以容易理解的语言。②教师要保证示范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把握示范的时机,使幼儿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示范。
    (3)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增加练习的次数等形式,个体会掌握某种技能,而且动作的精确性、速度和协调性会逐步地提高。
    (4)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①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②外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反馈。
    4.【答案要点】
    学前儿童感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儿童最初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出生时,已经有各种感觉,这些最初的感觉,是生理性活动,同时又是原始的心理活动。知觉在儿童出生后不久,已经在感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因此,从新生儿期开始,就很少有纯粹的感觉。感知过程是对刺激物的初级的分析和综合。在原始的感知发展阶段,对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能力是很低的,以后这种能力不断地提高。
    (2)从知觉的概括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婴儿出生后第一年,认识事物所依靠的是知觉的恒常性。1岁后,随着语言的萌芽和发展,知觉的概括性水平逐渐提高。随着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知觉的概括逐渐向思维的概括过渡。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3岁以后,儿童对物体的知觉,如对空间和时间的知觉,渐渐和有关的概念相联系。与此同时,幼儿的知觉活动已发展到能够进行观察,即有目的、有意识地去知觉。4~5岁后,儿童观察力进一步发展,能够掌握观察方法。
    5.【答案要点】
    儿童记忆中所保留的信息容量,起先是很少的,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学前儿童记忆容量增加的主要表现如下。
    (1)记忆广度。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这个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据研究,人类短时记忆的广度为7+2个信息单位。所谓信息单位,是指彼此之间没有明确联系的独立信息,这种信息单位称为组块。儿童并不是一开始就具有人类的记忆广度。许多研究材料说明,7岁儿童还没有达到7个信息单位的广度,随着年龄增长才能达到成人的记忆广度。
    (2)记忆范围。记忆范围的扩大是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婴儿期,由于接触的事物数量和内容都很有限,记忆的范围极小。随着儿童动作的发展,和外界交往范围的扩大,活动的多样化,记忆范围也随之越来越扩大。记忆范围的扩大和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有关,随着信息加工能力增强,每一个信息单位中所包括的事物越来越多。
    (3)工作记忆。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新旧知识相联系,可使储存的新信息内容或成分增加。儿童形成工作记忆以后,可以在80秒左右的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记忆的能力越来越提高。
    总之,儿童记忆容量的增加,主要不在于记忆广度的扩大,而在于把识记材料联系和组织起来的能力有所发展。正是这种能力,使儿童能够识记并保持更多的范围、更广的知识和经验。
    六、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幼儿智力的发展特点如下。
    一是幼儿感知觉和观察力发展的特点。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儿童最初发生的认识过程就是感知觉。其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主要有:①感知的分化日益细致;②感知过程概括化和系统化;③感知过程的主体性不断加强。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观察过程中,必须有非常稳定的有意注意来组织和保证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幼儿观察发展的特点主要有:
    幼儿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增强;②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逐渐延长;③幼儿观察的概括性逐渐增强;④观察的方法逐渐形成。
    二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特点。①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②有意注意初步发展;③注意范围较小。
    三是幼儿记忆力发展的特点。①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且无意识记的效果优于有意识记;②幼儿的机械记忆占主要地位,意义识记开始发展;③幼儿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且效果优于抽象记忆,但两者记忆效果的差距越来越小。
    四是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的特点。①幼儿的想象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②幼儿想象以无意想象为主;③幼儿想象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2)幼儿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如下。
    ①情绪、情感体验具有情境性、外显性、易变性等特点;②情绪控制能力较差;③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2.【答案要点】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如下。
    (1)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亲社会倾向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就可以看到,如对他人的困境表示或作出哭泣反应。关于早期分享的研究发现,将玩具出示或递给不同的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在1岁半的儿童中是很常见的行为;并且,这种分享活动不要求鼓励、引导和奖赏。1岁半左右的孩子,不仅接近有困难的人,而且提供特定的帮助。
    (2)分享行为的发展。分享行为是幼儿期亲社会行为发展的主要方面。从目前的研究看,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幼儿的均分观念占主导地位,其中,4~5岁时分享观念增强,表现为从不会均分到会均分。5~6岁时分享水平提高,表现为慷慨行为的增多;幼儿的分享水平受分享物品数量的影响。当分享物品与分享人数相等时,几乎所有儿童都作出均分反应。当分享物品只有一件时,表现出慷慨的反应最高,随分享物数量的递增而渐次下降,满足自我的反应渐次增高,这说明幼儿利他观念不稳定;当物品在人手一份之外有多余时,幼儿倾向于将多余的那份分给需要的幼儿,不需要的幼儿则不被重视;当分享对象不同时,幼儿的分享反应也不同。当分享对象是家长且物品少的时候,幼儿慷慨反应较对同伴的多,但当物品有多余时,则慷慨反应下降;幼儿更注重于食物等的分配,对待这些东西,幼儿的均分反应高,慷慨反应少,而对玩具,幼儿慷慨反应稍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重庆教师招聘幼儿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真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