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冲刺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1.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受生产关系的性质所决定。这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 )
A.教育关系 B.教育现象 C.教育规律 D.教育问题
2. 联合国文件《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终身教育的四个支柱是( )
A. 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活动、学会实践
B. 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
C. 学会认知、学会创造、学会相互交往、学会做人
D.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3. 涂尔干说:“教育在于使青年社会化,在我们每个人之中,造成一个社会的我。这便是教育的目的。”这句话反映了( )
A.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B.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C.实用主义的教育目的
D.效能主义的教育目的
4.古印度的婆罗门教育是一种私立的教育,教师均由婆罗门担任,教育对象多为婆罗门子弟,其教育带有强烈的( )
A.平民性 B.贵族性 C.普及性 D.民主性
5. “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说明教学设计具有( )
A.统合性 B.操作性 C.创造性 D.指导性
6.李明私拿水果摊上的一个苹果,经同学揭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明,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明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对李明进行教育的突破口,应该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7. “你的一个熟人在你与别人说话时常常插嘴甚至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这种人际问题设计的德育模式属于( )
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8. 福禄培尔创制了一套旨在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教学用品,称为( )
A.恩物 B.玩偶 C.沙盘 D. 积木
9.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学习的基本公式是( )
A.S—R B.S—O—R C.S—O—O—R D.R—O—S
10. 教育观察记录方法的分类中,主要用于对儿童成长和发展做传记式记录的方法是( )
A.日记描述法 B.轶事记录法 C.连续记录法 D.个案记录法
11.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 )。
A.洛克 B.赫尔巴特 C.卢梭 D.康德
12. 美国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者舒尔茨认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 )。
A.33% B.22% C.26% D.35%
13. 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14.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称为(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15. 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角色。
A.授业、解惑者 B.示范者 C.管理者 D.朋友
16.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育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学校的( )。
A.教育方针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目的
17. 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体现了教学中要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8.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不包括( )。
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学生特点
C.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D.学校的要求
19.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设计教材,螺旋式地扩展和加深,属于教学策略中的( )策略。
A.直线式 B.分支平行式 C.螺旋式 D.综合式
20. 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属于( )。
A.道德情感 B.道德认识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直观教具包括( )
A.语言直观 B.图像直观 C.实物直观 D.模像直观
2. 感觉反映的是( )
A.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B.客观事物的整体
C.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D.过去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3. 个性心理包括( )
A.个性倾向性 B.情绪、情感 C.个性心理特征 D.意志活动
4. 下列情况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活动的有( )
A.触景生情 B.谈虎色变 C.打草惊蛇 D.闻过则喜
5. 我国学校教育层次包括( )
A.幼儿教育 B.初等教育 C.中等教育 D.高等教育 E.学历教育
6. 反映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说法的是( )。
A.方法科学
B.家长对孩子期望偏高
C.片面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文化学习
D.不能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
E.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
7.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
A.学生自发地主动学习知识
B.学生要发现客观世界
C.学生应主动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系统
D.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
8. 教师可以通过( )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A.高超的教学水平
B.良好的道德品质
C.良好的作风
D.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9. 兴趣的品质包括( )。
A.广阔性 B.持久性 C.针对性 D.倾向性 E.趣味性
10. 当代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是( )。
A.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B.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合理化
D.重视课程形式的多样化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在班级管理中,通常我们把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称为______。
2.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_______。
3.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并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目标融为一体,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式,称为班级_______。
4.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权威型、放任型、_______。
5. _______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6. ________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7. ______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8. 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叫做________。
9.“过程模式”是__________对泰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过程模式的特征是不以事先确定好的、由仔细分解一般目的而得出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
10.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_________和隐性课程资源。
四、判断题(请判断正误,若错误请简要说出原因。每题1分,共10分)
1.在教育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教育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2.“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表明杜威认为教育是不需要目的的。
3. 操作技能的定向必须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进行。
4. 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5. 在认知风格中,沉思型比冲动型好,场独立型比场依存型好。
6. 在教育测量调查中,难度越大,区分度越高。
7. 才能的高度发展就是天才。天才是才能的最完备的结合,它能够创造性地完成某种或多种活动任务。如数学天才高斯,天才画家达•芬奇。
8.行动研究的提出者:科勒。行动研究是指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体现从从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
9. 定量(量化)研究又称量的研究,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10.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五、简答题(每题2.5分,共10分)
1.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2.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3.简述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教育原则。
4.简述教育研究选题的基本要求。
5.简述影响运动知觉的因素。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论述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2. 论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及特点。
七、案例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某日报报道:面对调皮学生无心向学、校风日下的状况,为感化学生,重新挽回学生的向学意识,校长曾经三次跪在讲台上为学生讲课。
试分析该校长的做法。
2.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班主任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根据某课题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请依据以上案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本题考察规律的概念。规律是指事物内部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2.D
【解析】略
3.A
【解析】涂尔干是典型的社会本位论代表。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4.B
【解析】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平民无法接受教育,显示出教育的贵族性。
5.D
【解析】教学设计具有指导性,具有宏观上的把握性和指导性。可以监控和指导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6.D
【解析】题中李明知道私自拿别人东西不对,这说明他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但是他总是忍不住。这说明李明的无法控制自己的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比较薄弱。教师应该从他的行为入手来进行教育。
7.B
【解析】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该模式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社会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根据题中所设计的问题,假设了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的一个问题。以此来考察学生的反应。这样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时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
8.A
【解析】恩物是由现代学前教育的鼻祖福禄贝尔所设计的一套教育材料。它们的首次使用是在勃兰根堡(BadBlankenburg)那所世界最早的幼儿园中。
9.B
【解析】格式塔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他们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 S 一 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他们提出的学习公式是S-0-R. 即“刺激——个体生理、心理——反应”。
10.D
【解析】个案研究法在记录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方面非常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例如陈鹤琴对自己的儿子陈一鸣的个案研究。
11.D
【解析】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提出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需要注意辨析。
12.A
【解析】通过计算美国1957年比1929年增加的教育投资总额,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 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13.D
【解析】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兴趣特长方面的发展情况均有不同,所以在教学中不能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简单化处理方式,不能仅仅满足于每个学生一般的共同发展。而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人的个性差异创造适当条件,促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大发展。
14.B
【解析】智育是传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5.B
【解析】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6.D
【解析】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国家培养育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它普遍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17.A
【解析】一个奉送真理,一个教人发现真理。这说明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18.D
【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①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③学生特点;④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⑤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9.C
【解析】螺旋式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分阶段设计教材,螺旋式地扩展和加深。
20.A
【解析】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二、多项选择题
1.CD
【解析】直观教具指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感知材料的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用具。语言直观是一种重要的直观手段,但不是教具。
2.AC
【解析】考察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3.AC
【解析】情绪情感、意志过程都属于心理过程。
4.BD
【解析】巴甫洛夫学派生理学专门术语。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由此可以判断和语言有关的是BD两项。
5.ABCD
【解析】略
6.BCDE
【解析】略
7.AC
【解析】建构主义对知识、学习的实质、对于学习者的经验世界提出了新的认识。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8.ABCD
【解析】教师的威信包括威望和信誉两部分。教师通过自身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水平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使人心悦诚服的力量或敬畏的影响力才算是教师的威信。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可参照选项ABCD
9.ABD
【解析】略
10.ACD
【解析】课程改革的趋势一共有四个方面: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2.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3.重视能力的培养4.重视个别差异。
三、填空题
1. 班主任
2. 陶冶法
3. 目标管理
4. 民主型
5. 道德情感
6. 能力
7. 课程实施
8. 培养目标
9. 斯滕豪斯
10. 显性课程资源
四、判断题
1. 正确
2. 错误
杜威并不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他所反对的是给教育强加某个外在的、终极的、一般的目的。他认为教育中的人(如教师和家长)是有目的的,而且他从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和生活方式出发,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民主主义社会的良好公民。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与儿童的生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并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或青年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因此,该观点错误。
3.错误
操作技能的学习形成可以分为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和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操作的定向是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里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操作的模仿是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操作的整合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操作的熟练是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4.错误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反射活动。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5.错误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个体的认知风格具有差异性,但并无好坏之分。
6.错误
难度是测量项目的难易程度。难度的大小取决于答对问题的人数多少或者平均分的高低
分析项目难度的目的是为了筛选题目,而题目难度水平究竟多高才合适,这依赖于测验的目的、题目的形式和测验的性质等因素。区分度是指测验对不同水平的考生能鉴别水平高低的程度。测验要有区分度则难度必须要适中,过难和过易区分度都较低。区分度是保证测验效度的重要条件。如果一个测验使优生和差生得到同样或相近的分数,便说明测验无区分度或区分度极低。
7. 正确
8. 错误
行动研究的提出者是勒温。
9. 正确
10.错误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五、简答题
1.答: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学科中选择合适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科目的课程。各科目都特定的内容、一定的学习时数、一定的学习期限和各自的逻辑系统。学科课程的主导价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学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实施的课程。它也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生活课程”。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2.答:1959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 W.Schultz)在其《人力投资——一个经济观点》一文中首次阐述了他的人力资本理论,即: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包括物质和人力资本。体现在机器、厂房、设备等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为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体力等形式方面的资本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对人的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过去投资的现行价值,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人们用在教育、卫生以及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国内迁移方面的直接费用,乃至为了获得高层次教育而放弃的收入,构成了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用单纯增加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来促进生产发展,不如通过教育提高人的能力、发展科学技术来促进生产发展更为迅速。
3. 答:(1)直观性原则;
(2)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主动性和自觉性原则;
(5)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4. 答:(1)问题有研究价值;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与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5. 答:运动知觉是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它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有时还有听觉和肤觉的成分。
影响运动知觉的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动知觉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快,看起来也快;运动得慢,看起来也慢,但是非常缓慢的运动和非常高速的运动,我们都不能直接觉察到。例如钟表上的分针和时针,虽然我们可以根据间隔一段时间后它们的位移来推测它们在运动,但我们不能直接感知分针和时针的位移。光的运动速度太快,我们却看不出来它们在运动。
第二,运动物体距观察者的远近,也直接影响着运动速度。以同样的速度运动着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速度快;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速度慢;距离我们非常远的,似乎看不出它在运动。
第三,观察者本身所处的状态(运动或静止),也是影响运动知觉的一个重要条件。有时观察者自身是运动的却误认为是静止的。运动有真动和似动之分,如人坐在停下的火车上,另一列火车从车窗外驶过,这时如果没有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就会觉得自己坐的火车在运动,这就是似动运动。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六、论述题
1.答: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1)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参与;②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③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发生变化;④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即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自己学到了什么。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非指导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与“催化剂”。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罗杰斯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情感和认知。教育就是促进这两方面同时发展,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人”。在具体教学目标上,罗杰斯重过程轻内容,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2.答: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具体目标是:1)、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获得“双基”,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2)、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整体规划课程门类和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学生需求。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以教材为本位的倾向,强调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结束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问题分析解决以及沟通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实践得到改进的能力。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特点:第一,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第二,注重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三,强调终身教育的基础性。基础性是基础教育及其培养目标的根本性,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为人的发展、终身学习打基础。
第四,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新课程把“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培养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超越的精神,积极进取、求实、求是、顽强的品质,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
第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注每一个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神圣使命。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思想。关注学生的健康,让学生富有情趣地生活,生动活泼地成长,是新课程的追求,是新课程的目标。
七、案例题
1.答:案例中校长的做法实属无奈之举,其初衷是想挽回学生们的向学之心,但其做法并不恰当。
首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个性、有创造力和幸福感的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首先应具有这些品质。教师没有思想,便不能培养有思想的学生;教师没有独立人格,学生更无从谈起;教师有理想和尊严,才能培养出有理想和有尊严的学生。所以教师应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会适得其反。
其次,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校长的做法,教师的人格不再神圣,而如果学生对教师不再尊重,教育便会产生危机。校长的这一跪,很可能会把学生推得更远。只有教师重新赢得社会的尊重,有了较高的地位,才能站直了腰杆教书。不跪着教书,教师要做的是树德,以崇高的师德激励自己、感化学生、影响社会;要有思想,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丰富自己的内涵,多读书,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养。教师应有自己的品格,不能让狭隘的功利左右自己的教育观,为了外在可见的利益丧失了个人的原则。
2.答:(1)以上案例告诉我们,“排名榜”给相当一部分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可能会有一些学生把这种压力转化为奋起直追的动力,但不容否认,必定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承受不了这种心理压力而造成心理障碍,厌学、厌世,甚至轻生。这是违背“排名榜”初衷的。
(2)“排名榜”还带来了老师对学生教育的简单化。一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集体,总有各方面发展得好一些的学生,也会有各方面发展得差一些的学生。教师要使优等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使后进生跟上整个学生集体的发展水平,就不能不研究优等生和后进生的特点及其教育对策。“排名榜”想通过排名次达到优的更优、差的变优的目的,愿望虽好,但往往事与愿违,把教育的复杂性简单化了,肯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3)“排名榜”还把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简单化了。排名次往往是排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主要是记忆、理解书本知识)的名次。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显然是不科学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学习成绩不好,并不说明他的其他智能差;同样,学习成绩好,不等于其他方面的智能好。因此,“排名榜”不科学,应废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