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冲刺卷(三)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1. 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 )。
A. 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B. 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 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
D. 能动地接受教育
2. 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现场教学 D.启发式教学
3.“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 )提出来的。
A. 赫尔巴特 B.巴班斯基 C.布鲁纳 D.赞可夫
4. 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贡献的是( )。
A.康德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
5. 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6.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知识社会的根本原理”的教育思想是( )。
A.终身教育 B.职业教育 C.普通教育 D.全民教育
7. “揠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均衡性 D.差异性
8. 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A.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
B.遗传素质
C.家庭的环境
D.后天学习和训练
9. 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墨子 B.孟子 C.孔子 D.荀子
10.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11.“未来”成为最重要的概念是在( )。
A.幼儿期 B.儿童期 C.少年期 D.青年期
12. 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
A.洛克 B.赞可夫 C.维果茨基 D.华生
13. 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即是( )。
A.狭义的教育目的 B.狭义的培养目标
C.广义的教育目的 D.广义的培养目标
14. 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思想是( )。
A.素质教育 B.应试教育 C.普通教育 D.特长教育
15. 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 B.示范性 C.连续性 D.主体性
16. 个体的成就动机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17. 由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
A、多元智力理论
B、智力多因素论
C、智力二因素论
D、流体和晶体智力论
18. 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 ) A、《教育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概论》
C、《年龄和教育心理学》
D、《教育实用心理学》
19. 学制中各级各类学校分段的主要依据是( )
A.文化传统 B.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C.人口状况 D.社会制度
20. 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起来的,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档案袋评价属于(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定量评价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 )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教育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别于其他社会制度,概括起来有以下哪几个方面? ( )
A.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B.优越的社会制度保证教育的极高的社会效益
C.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D.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E.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全面发展
3. 一般来说,教师所扮演的职业角色包括( )。
A.授业、解惑者角色
B.朋友角色
C.研究者角色
D.示范者角色
E传道者角色
4.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 )。
A.教科书
B.活动指导书
C.参考书
D.讲义
E.讲授提纲
5. 泰勒的“课程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哪几个阶段? ( )
A.确定课程目标
B.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C.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D.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E.根据学生选择课程
6. 中学教学原则包括( )
A.因材施教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E.循序渐进原则
7.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 )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直接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有领导的认识
E.认识的交往性
8. 在下列教学组织形式中,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的是( )。
A.个别教学制
B.班级授课制
C.分组教学制
D.道尔顿制
E.设计教学法
9. 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有( )。
A.学生守则
B.班规
C奖惩制度
D.值日生制度
E.日常行为规范
10. 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A.艺术美
B.心灵美
C.社会美
D.科学美
E.自然美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_________的一门科学。
2. 我国春秋木年的________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3. 教学是_________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4. 马卡连柯的__________: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 组织和培养_________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6. 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________。
7.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_______。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8.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教育是_______。
9. 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______。
10.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______、情、意、行。
四、判断题(请判断正误,若错误请简要说出原因。每题1分,共1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
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
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6. 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
7. 马戏团中的狗,在训兽员的精心培养教育下,智力得到发展,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
8. 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
9. 讲授法就是注入式教学。
10. 读书法就是学生自已独立地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五、简答题(每题2.5分,共10分)
1.简述对教师素养的基本内容。
2.简述西欧双轨制。
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简述维持课堂秩序的策略。
5.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启示。
2. 试论述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七、案例题(每题10分,共2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其中所揭示的问题。
忻州某中学初一年级 2 班。教室里坐着 40 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课桌上摞着教材、辅导书和作业本,将桌上所有的书本垒起来,足有 1尺多高,学生矮小的身躯被书本遮得严严实实。现场称量学生书包发现,重量普遍在 5 公斤至 8 公斤之间,而有些学生书包重达 10公斤。一李姓学生说:“这学期开了十几门课,语文等课有 2 至 3 本辅导书,还有 2 个作业本和 1个笔记本,放在书包里背不动,要看的要记的东西太多啦。”河曲县某小学五年级一小姑娘说:“写不完的作业,背不完的课文。家里我最累,睡觉我最少。”
上述案例蕴含着什么问题?请简述如何克服这一问题。
2. 王老师每次教完生字后,总是让学生回去每个生字抄 10遍,准备第二天听写。但学生的生字听写成绩总是不理想。王老师想,肯定是抄得还不够,又让学生每个生字抄 20 遍甚至 30遍,但学生的听写成绩仍没有提高。王老师逐渐意识到,重复抄写对生字的掌握效果并不明显。
经过思考,王老师向学生宣布了自己的新规定:废除生字抄写作业,但要学生保证第
二天的听写过关。于是,学生练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了重复抄写外,有的学生采用口读、
手写、心记“三管”齐下的方法;有的学生将生字做成卡片,采用随时随地记一下的办法……
结果,学生的听写成绩非但没下降,还有了较大提高。
阅读上述材料,试从学生的本质属性、师生关系、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等教学规律
和教育理论来评析“新规定”的意义。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
【解析】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人。因此可以能动的接受教育。
2.B
【解析】班级授课制能够大范围的培养人才。虽具有一定不足,但仍然是我国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
3.D
【解析】赞克夫提出“教学与发展”教学理论: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4.B
【解析】第一个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认为教育科学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5.D
【解析】问题是研究的核心,一切研究都是围绕问题进行的。教育学探询和发现教育问题、分析和解释教育问题,应答和解决教育问题。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6.A
【解析】略
7.B
【解析】“揠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而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所以,“揠苗助长”违背的是儿童身心发展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
8.A
【解析】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条件。
9.D
【解析】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性本恶”,那么主张教育“化性起伪”。是外铄论观点者。
10.A
【解析】内发论又称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霍尔提出的这一观点就反应了“遗传决定论”。
11.D
【解析】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和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未来”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12.C
【解析】略
13.A
【解析】本题主要辨别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4.A
【解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导向。
15.B
【解析】教师的工作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在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16.B
【解析】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为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17.C
【解析】1904年斯皮尔曼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18.D
【解析】20世纪初,我国出现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由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的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
19.B
【解析】这几项都是学制确立的依据,但确立入学年龄、修业年限、各级各类学校的分段则主要是考虑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智力和体力的发展水平。
20.B
【解析】形成性评价指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试的形式来进行。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进展情况,获得连续反馈;帮助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档案袋作为一种形成性评价方式,操作中简便易行,不会过多加重师生的负担。能够记录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解析】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2.ACD
【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3.ABCDE
【解析】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研究者角色、朋友角色。
4.ACDE
【解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参考书,讲授提纲等。
5.ABCD
【解析】泰勒结合课程编制的实践,提出了“课程原理”。“课程原理”概括为四个步骤或阶段,即ABCD四个选项。
6.ABCDE
【解析】略
7.ACDE
【解析】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己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因此B是错误的。
8.DE
【解析】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9.ABCDE
【解析】班级的规章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有关班集体与学生管理的制度,如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体育锻炼标准等;二是由学校根据教育目标、上级有关指示制定的学校常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课堂常规、作业要求等;二是由班集体根据学校要求和班级实际情况讨论制定的班级规范,如班规、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
10.ACDE
【解析】心灵美属于德育内容。
三、填空题
1.教育规律
2.《学记》
3.教师和学生
4.平行教育理论
5.班集体
6.恒常性
7.探究学习
8.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
9.上课
10.知
四、判断题
1. 错误
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2.错误
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错误
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但是教育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产生以后的产物。
4.错误
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不能“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5.正确。
6.错误
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
7.错误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动物中不可能实施教育活动。所谓狗会“算术”,是狗经过训练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8.正确。
9.错误
在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而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10.错误
读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无教师指导的阅读只能是学生的自学法。
五、简答题
1.答:教师素养:教师旨在养成胜任教师职业所需的各种素质而进行的自觉、持续的修习涵养过程及其综合发展水平。它包含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为获得职业劳动所需的基本素质所进行的修习涵养活动;二是指教师为胜任职业劳动所应当具备或已经具备的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水平。它包括: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心理素养、身体素养。
道德素养包括思想素养、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教师的能力素养包括基础能力素养如智能素养、语言表达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素养: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研究能力。教师的心理素养包括认知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身体素养是健康的身心。
2.答:西欧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相连的中等职业教育)。
双轨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最初甚至也不对应,因为一轨从中学开始,一轨只有小学。这样就剥夺了在群众性小学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后来,群众性小学发展到了中学,才有了初中这个相对应的部分。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是这种双轨学制。
3.答:由于社会生产里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动力资源的开发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给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急剧变化。为了适应这种急剧的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大致有五大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4.答:1).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课堂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为建立积极有效的课堂规则,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
(2)内容要少而精,要多以正面引导为主。
(3)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1)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机会
(2)保持紧凑的教学节奏,让学生总有学业任务
(3)处理好教学活动之间的过渡
3).做好课堂监控
对课堂做好监控,让学生知道教师随时关注课堂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自律是学生纪律性发展的最高阶段。促进学生形成和发展自律品质,是维持课堂纪律的最佳策略之一。
5.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根据研究,初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时期。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六、论述题
1.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儿
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积累过程,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
响,有机体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来适应环境;另一方面,有机体又不完全是消极适应,整个适应过程也是有机体内部积极建构的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而达到平
衡的过程。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O 一 2 岁);
(2)前运算阶段(2-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一 l6 岁)。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首先,皮亚杰描述了儿童认知发展过程,揭示了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证实了儿童心理
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肯定了教育等社会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第二,皮亚杰根
据认知发展的差异来确定认知发展阶段,而不是依据年龄区分,有利于指导教学。第三,依
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水平确实差异比较大,这为因材施教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皮
亚杰提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适应和建构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技能”的建构主义发展观,
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开创者。
2.答:(1)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进行清楚明白的表述;后者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它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主要用于实际操作,也称为操作性知识。
(2)比较
区别:从测量学的观点看,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者“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
通过观察人的行为间接测量;从心理表征来看,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从激活与提取来看,前者激活速度比较慢,其提取往往是
一个有意识的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能相互激活;从输入与输出看,前者是相对静止
的,输入与输出相同,后者输入与输出不同;从学习与遗忘的速度来看,前者习得速度快,
遗忘速度也快,后者习得速度慢,遗忘速度也慢。
联系:都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陈述性知识离不开程序性知识,学习程序性知识
往往要先了解相关的陈述性知识,二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七、案例题
1.答:上述案例反映出了当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很多学校在评价教师工作业绩时把学生成绩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搞题海战术、拼时间、拼体力、家中学生学业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学生的发展。
国家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里明确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通过减轻课业负担,保证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因此教师应从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着手,让学生轻松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在快乐的学习中得到发展。
学业负担过重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减轻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途径包括:第一,优化课堂结构,减轻学业负担;第二,精简课外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课余活动时间;第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时间;第四,学校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应该指出的是,减负是一项长期的、综合的工程,它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
2.答:(1)学生是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以往的教育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作为教师首先要知道:生的本质属性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他们的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此外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对象,虽然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具有先天的权威性,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受动者,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学生观在根本上是陈旧的、错误的。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的这种依赖性和向师性,但根本上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发展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发展,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如果教师不珍惜甚至滥用学生的依赖性和向师性,将挫败学生的发展。
(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
位、作用和态度等。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既是教育目的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个体,而不是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性和责任心的下一代。没有个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3)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使得个体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任何人生来都具有一定的潜能,甚至是巨大的潜能,人的潜能的充分实现,必须通过教育、通过学习才能实现。教育者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人的潜能会得到超常的发挥。充分认识学生潜能存在的事实和价值,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追求的目标。
(4)王老师的新规定正是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成长。新规定也反映了教与学的统一这样一种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