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特岗教师考试考前模拟训练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是( )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奥林匹克的旗帜由五种不同颜色的环圈组成,分别代表五大洲,象征着五大洲
的团结,其中黄色代表( )
A.欧洲 B.澳洲 C.亚洲 D.美洲
3.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杨贤江的(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4.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教学评价属于( )
A.配置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5.几年前春游时看过的名胜古迹,现在仍能清晰地回忆起来,这种现象属于( )
A.形象记忆
B.内隐记寸乙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6.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 )
A.培养人的智力
B.为其上一级学校输送拔尖人才
C.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D.为人的发展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
7.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酸,这是感觉的( )
A.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差别感受性
8.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是( )
A.教书育人
B.诲人不倦
C.依法执教
D.热爱学生
9.有的人遇事总是举棋不定、优柔寡断,说明他们所缺乏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自制性
C.果断性
D.坚韧性
10.关于学生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B.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C.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D.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不能进行自我教育
11.主要受人的生理因素影响,30岁后随着年龄增长有降低趋势的智力类型是( )
A.流体智力
B.晶体智力
C.言语智力
D.人际智力
12.在下列几种活动中体现了内部学习动机的是( )
A.获得解答
B.获得高分
C.获得老师表扬
D.获得好名次
13.“儿童中心主义”教育理论,违背了( )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C.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
14.如果学生已有了“哺乳动物”的观念,然后再学习“鲸”这种动物,这种学习属于( )
A.概念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结合学习
D.下位学习
15.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条件是( )
A.角色认知
B.角色体验
C.角色期待
D.角色评价
16.认为顿悟情境中的关系是产生迁移的根本的迁移理论是( )
A.概括说
B.关系转换说
C.共同元素说
D.定势说 17、《学记》提出教育要“学不躐等”,体现的是( )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
B.巩固性
C.启发性
D.直观性
18.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19.《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提出要把( )作为
国家基本教育政策。
A.优先发展
B.育人为本
C.改革创新
D.促进公平
20.王某担任某县初二英语教师期间通过了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以王某服
务期未满、学校英语教师不足为由不予批准王某在职学习。王某欲以学校剥夺其
参加进修权利为由提出申诉,受理申诉的机构应当是( )
A.当地县教育局
B.当地县人民政府
C.地市教育局
D.省教育厅
二、判断题(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并在相应的题后括号内打“√”或“×”。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或者自然的无性生殖技术,可以实现一个或多个细胞生物在遗传上与另外一种生物完全一样。这种技术是克隆技术。 ( )
2. 2010年,当地时间2月12日,第二十一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在加拿大温哥华哥伦比亚体育馆举行。 ( )
3.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 ( )
4.研究表明,要获得最佳的记忆效果,学习程度需达到50%。 ( )
5.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 )
6.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是一种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 )
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标本,这属于模象直观。 ( )
8.与多血质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为强、不平衡。 ( )
9.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 )
10.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 ( )
11.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关注学生。 ( )
12.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 )
13.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一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 ( )
14.心理实验中计算机模拟的应用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 ( )
15.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 )
16.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同时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 )
17.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等缺点。 ( )
18.在寒冷的冬天,可以看到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这种现象在物理上称为气化。 ( )
19.学校发生突发事件时,应当先救护未成年人。 ( )
20.教师的工资应该相当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 ( )
三、案例分析题(本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有一项对百名教师与学生进行的随机调查是:“你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然而在向这些教师所教的学生询问:“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了吗?”结果90%的学生回答“没有!” 现实中,教师对学生只要有一份爱,就一定能有爱的效应吗(期望效应)吗?为什么?
2.某学校地理教研组教师对本校地理课课程资源进行了评价,认为地理教具只有挂图和地球仪两类,而且全校地球仪只有六个,与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较大,课程资源缺乏,课程开发困难较大。
请联系我国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并运用有关教师角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等理论对这
一案例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本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2.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五、作文(40分)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得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毛泽东思想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C【解析】奥林匹克五环的蓝、黄、黑、绿和红色是五大洲的象征,分别代表欧洲、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
3.C【解析】略。
4.D【解析】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的评价叫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
5.A【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记忆内容的记忆。对游览过的名胜古迹的记忆属于这种记忆。
6.D【解析】略。
7.C【解析】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感觉的继时对比。
8.C【解析】“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这条规范的实质就是要求教师从严格守法的高度,在全部职业行为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9.C【解析】与优柔寡断相反的意志品质是果断性,即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10.D【解析】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11.A【解析】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30岁后随年龄增长有降低趋势。
12.A【解析】获得解答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属于内部学习动机。
13.D【解析】“儿童中心主义”只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违背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教学规律。
14.D【解析】下位学习也叫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15.A【解析】教师角色扮演的先决调节是角色认知。
16.B【解析】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迁移的关系理论,认为迁移是对情
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17.A【解析】“学不躐等”即教学不能超过学生的才学高低层次而越级进行,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18.B【解析】动机的激活功能是指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如口渴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
19.D【解析】略。
20.A【解析】教师申诉的受理单位是当地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二、判断题
1.√【解析】本题是对科技知识的考查。
2.√【解析】本题是对时事的考查。
3.√【解析】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大部分人都可以称为教育者。而“教师”这个称谓特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育者”的内涵比“教师”更广。
4.√【解析】学习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过度学习达到50%时记忆效果最好,注意区分两种不同的说法。
5.√【解析】略。
6.×【解析】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从学习方式维度上划分的,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是从学习内容与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关系维度上划分的,四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奥苏贝尔强调的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7.×【解析】运用标本,属于实物直观教学。模像直观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8.×【解析】与多血质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为强、平衡、灵活。
9.√【解析】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思维能力。
10.×【解析】教师讲课时声音抑扬顿挫,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11.√【解析】心理学家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12.√【解析】在知识、智力以及社会经验上,教师之于学生都有明显的优势。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种优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
13.×【解析】在巴甫洛夫所讲的两种信号系统中,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
14.×【解析】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的出版。
15.√【解析】本题是对依法执教概念的考查。
16.√【解析】学习动机影响学习效果,反过来学习效果的还坏也影响学习动机,如一个学生学习效果不好,可能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学习动机。
17.√【解析】到了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18.×【解析】呼气时,刚从嘴里呼出来的是气体,出来遇冷后变成液态的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在物理上称为液化。
19.√【解析】参见《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条。
20.×【解析】我国《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三、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1)教师期望效应指教师的期望能通过教师的行为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行为向教师预期的方向改变。
(2)教师期望传递给学生需要有教师行为为中介。所以,教师有爱,但必须有爱的行为,学生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教师期望效应的发生,不仅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因素,也取决于学生的入格特征、原有认知水平、归因风格和自我意识等心理因素。如,同样的一个眼神,可能对积极乐观的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但对一个消极叛逆的学生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影响。
(3)我国教师在传统上总是用严厉的批评和教导来表达爱,他们不习惯通过积极的表扬来表示对学生的爱。这使得许多教师虽然有对学生满腔的爱,但是学生感受到的却是老师严厉的批评。这是教师虽然有爱,但学生却没有感觉到的原因,就是爱的表达方式的问题
2.(1)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统称为课程资源,它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对于课程资源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课程资源的丰富性;二是课程资源的适合性;三是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四是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性。
(2)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它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积极参与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3)该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全面,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被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
(4)教师不仅应当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提高利用率,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教育目的,孔子希望培养出“贤人”和“君子”。关于教育对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无类”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关于教学内容,孔子主张以“仁”和“礼”为核心,提倡“仁者爱人”“克
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具体形式上,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的传统,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首先,孔子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
重视因材施教。其次,他主张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第三,孔子还很重视学习和思考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这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2.(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留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应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常用方法有:①头脑风暴法;②直觉思维训练;③发散思维训练: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五、作文(写作思路)
首先,乌中斯基的这句话体现的是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教师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教育活动进行时存在,在学生未来的成长道路中也具有延时的价值,而且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其次,考生应从乌申斯基这句话中提炼出论点,如“德高为范”。然后,可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或所见所闻组织论据,从而使论点更加生动真实。最后,考生应着眼于论点,进一步加以理论上的深化与升华,从而使文章更加充实、完整、有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