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招聘网 发表于 2017-6-30 00:12:09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一)

常言道: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为了让各位考生多一点底气、多几成胜算,文都教师资格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小学教师资格综合素质易考题”,供参加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的童鞋学习参考!
    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 )。
    A.在学校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
    B.所有教育机构中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
    C.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D.其他教育工作者
    【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 )。
    A.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
    B.全面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职业教育
    C.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D.全面发展,面向全体
    【答案】D。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法律的规定,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做到“两个全面”,即“全面发展” 和“面向全体(学生)”。所谓“全面发展”主要指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在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所谓“面向全体”就是应 当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教育,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整体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服务。
    3.学生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是( )。
    A.受教育权
    B.生命健康权
    C.人格尊严权
    D.人身自由权
    【答案】A。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宪法性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对学生来说,受教育权是其在学校各项权利中最主要、最基本的一项权利。
    4.下列做法没有违法的是( )。
    A.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3名14至16周岁少年抢劫一案前,将开庭时间、地点、被告人姓名等进行公告并允许公民旁听
    B.小学生张某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被任课老师罚站一节课
    C.某中学高一年级两名学生因盗窃一辆摩托车而被刑事拘留,学校因此立即做出取消这两名学生学籍的处分决定
    D.某校初中班主任吴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高某的作业本中夹了一封写有×××收的信件,吴老师将此信归还了高某
    【答案】D。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校教职员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儿童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对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的未成年学生,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以前,不得取消其学籍。
    5.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 )。
    A.责令改正
    B.处以罚款
    C.给予行政处罚
    D.给予刑事处罚
    【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九条规定:侵犯未成年人隐私,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6.根据法律的规定,我国义务教育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为( )。
    A.教师负责制
    B.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C.家长委员会负责制
    D.校长负责制
    【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校长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7.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决定的。
    A.人身自由权
    B.荣誉权
    C.隐私权
    D.人格尊严权
    【答案】D。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和侮辱行为,其实质是教师的人格凌驾于学生人格之上的一种表现,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A.传授专业知识
    B.传授实验技能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9.《教育法》第八条关于“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的( )。
    A.公共性原则
    B.公办性原则
    C.公立性原则
    D.方向性原则
    【答案】A。这一规定确立了我国教育法的公共性原则,教育事业是国家、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共同事业。
    10.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履行的义务的是( )。
    A.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B.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任务
    C.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D.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答案】C。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教师可以享有的权利,而不是应尽的义务。
    11.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 )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A.县级
    B.市级
    C.省级
    D.中央
    【答案】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12.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的违法犯罪活动,学校应该( )。
    A.让司法机关介入学校的教育
    B.让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来
    C.聘请从事法制教育的专家或教师来学校充当专职或兼职教师
    D.一律听从上级的安排
    【答案】C。违法犯罪活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学校要尽最大努力做好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活动的预防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聘请从事法制教育的专家或教师来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活动。
    13.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 )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校长
    B.学校负责人
    C.有关直接负责人
    D.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
    【答案】D。学校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学校负责人和有关直接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4.教师的( )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A.学历水平
    B.业务水平
    C.工作成绩
    D.考核结果
    【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教师考核结果是受聘任教、晋升工资、实施奖惩的依据。
    15.( )是全部教育法规的“母法”。
    A.《宪法》
    B.《教育法》
    C.《教师法》
    D.《义务教育法》
    【答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制定所有教育法规的“母法”。
    16.下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说法,哪种是错误的?(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或者变相改变公办学校的性质
    C.学校不得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
    D.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不得向任何学校倾斜
    【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17.( )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A.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
    B.教育部
    C.人民代表大会
    D.国务院
    【答案】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
    18.目前通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自( )开始施行的。
    A.2006年12月29日
    B.2006年6月29日
    C.1995年9月1日
    D.1994年1月1日
    【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995年3月18日修订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19.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 )做出处理。
    A.15 日内
    B.30日内
    C.45日内
    D.60日内
    【答案】B。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做出处理。
    20.下列情形中,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是( )。
    A.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
    B.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C.与同事相处不够融洽的
    D.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教师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 政处分或者解聘:(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与同 事相处不够融洽的,教师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小学综合素质》:教育法律法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