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模拟试题及答案二——地理学科(初中)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备考正在紧张的进行中,教师资格备考最最离不开的就是做题,做题可以检测你的复习程度,便于查缺补漏,目前市面上的物理学科试题少之又少,文都教师考试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试题及答案,希望帮助广大考生边做题边提高应试能力!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梦想,在自由地飞翔。”21世纪人类将进入开发月球资源,探索太空的新时代.人类的美好愿望将变为现实。回答1~3题。
1.月球的表面形态给人类深刻印象。下列因素中,影响月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的能量
B.地球的引力
C.陨石的撞击
D.太阳风侵袭
2.若科学家在未来的月球表面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 )。
①弱重力②超高温
③低辐射④高真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月球和地球距太阳的距离差别不大,但表面环境迥然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二者的( )。
A.质量差异
B.形态差异
C.自转差异
D.公转差异
读“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图”,完成第4—5题。
4.图示区域最高处与乙村的高差可能是( )。
A.600米
B.900米
C.1 000米
D.1 200米
5.下列地点位于①处视野范围的是( )。
A.③镇、乙村
B.I山山顶、②镇
C.④镇、II山山顶
D.甲村、I山山顶
某地理学习兴趣小组对某地每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读下图,完成6~7题。
6.该地纬度是( )。
A.30°N
B.30°S
C.40°N
D.40°S
7.正午太阳高度位于甲点时,( )。
A.巴西利亚正值雨季
B.合肥昼长夜短
C.南非华人欢度中
D.南极出现极昼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近年来卫星多次监测到海湾上空出现沙尘暴,读图完成8~10题.
8.图中的沙尘主要来源于( )。
A.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
B.北美西部高原的草原
C.俄罗斯远东地区的火山
D.图示地区裸露的河岸
9.卫星最不可能监测到沙尘暴的季节是( )。
A.北半球春季
B.北半球夏季
C.北半球秋季
D.北半球冬季
10.通过对卫星监测结果的分析,发现该地区的沙尘暴的频率和影响程度Et趋加剧,可能原因是( )。
A.板块活跃,火山喷发加剧
B.全球变暖,冰川持续消退
C.资源开采,地表植被破坏
D.环流异常,西风风力增强
下图是我国主要城市不同季节降水相对值折线图,据此回答11~12题。
11.图中的①②③与季节相对应的是( )。
A.①—夏季②—秋季③—冬季
B.①—冬季②—夏季③—秋季
C.①—秋季②—夏季③—冬季
D.①—夏季②—冬季③—秋季
12.对下列城市降水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夏季乌鲁木齐和南昌降水量接近
B.广州的降水季节变化最小
C.夏季降水量最少的是西安
D.冬季降水量最大的是台北
13.关于下列城市降水季节变化成因的判断,其中错误的是( )。
A.乌鲁木齐夏季降水比例最高是由于受夏季风的影响
B.台北的冬季降水比例高是由于受偏北风的影响
C.西安秋季的降水比例高是因为多锋面雨
D.南昌的夏季降水比例较低是由于受副高的影响
读下图.完成14~16题。
14.甲地( )。
A.位于印度河平原
B.全年高温多雨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D.石油资源丰富
15.图中甲、乙两地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
A.黄麻棉花
B.小麦玉米
C.茶叶棉花
D.水稻小麦
16.为减轻图中平原地区农业灾情,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兴修水利工程
B.控制人口增长
C.扩大耕地面积
D.培育耐寒品种
近年来,中国进入了制造业发展的真正考验期,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三星等世界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一些知名外资企业,如松下、日本大金、夏普、TDK等均计划进一步推进制造业基地回迁本土,据此回答17~18题。
17.近年来很多世界知名企业迁出中国另在他国设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外资企业寻求更优的创新环境
B.与中国的经济转型有关
C.中国制造业面临过剩
D.劳动成本的改变
18.在华外企回流到其母国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下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促进本国矿产资源开发
B.有利于缓解我国的环境压力
C.有利于增加本国的就业机会
D.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读下图,完成19~20题。
19.我国人口总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段为( )。
A.1986--1990年
B.2016--2020年
C.2026—2030年
D.2036--2040年
20.为了解决图中所预测出来的人口问题和就业问题,下列举措不合理的是( )。
A.大力发展光纤制造业
B.允许一方独子(女)的家庭生二胎
C.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D.加大技术投入并加快产业升级
随着中巴两国合作不断深入,巴基斯坦于2013年2月18日正式向中国移动移交瓜达尔港运营权,并且两国拟在瓜达尔港和中国西部经济特区喀什之间修建一条铁路,读下图回答21-22题。
21.瓜达尔港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靠近伊斯兰堡,经济腹地广
B.抵近波斯湾出口,位置重要
C.处于印度河河口,港阔水深
D.毗邻油田,货物运量大
22.中巴铁路修建将给喀什带来的有利影响有( )。
①扩大经济腹地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③改善对外交通条件④缩短出海距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表为“2013年我国A、B两省区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千公顷)比较”表,据此回答23~24题。
23.A、B两省区可能分别是( )。
A.河北海南
B.吉林上海
C.内蒙古湖北
D.黑龙江广东
24.关于B省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热量充足
B.夏季多台风
C.冬季多寒潮
D.降水充沛
25.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6.简述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解。
27.根据所学知识,绘制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局部交通通道示意图。
材料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被誉为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
问题:
(1)描述图中通道沿线的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6分)
(2)简述图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6分)
(3)从能源安全和资源的角度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意义。(4分)
29.张老师在讲解时差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小明跟随者父母打算在十月一期间去日本旅游,已知他们在十月一日早晨8点15分从北京乘坐飞机起飞,飞行一小时到达日本的东京,已知北京位于东八区,日本位于东九区,请问到达东京时是什么时间?反之,早8点15分从东京出发,到达北京时是什么时间?
(2)中国横跨东五区至东九区共五个时区,而全国统一采用的是东八区“北京时间”,若北京人早上8点上班。位于东六区的乌鲁木齐人早上几点上班合理?
问题: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
30.阅读下面初中课堂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冬季南北气温温差特别大,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你们在七年级的时候有没有见过类似的图?
学生:有,世界气温分布图。
教师:这上面分布的曲线是什么线?有何特点?
学生:等温线,上面同一条曲线上的温度都相等,等温线越密,温度变化越大,反之亦然。
教师:那你们从“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中观察出冬季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
学生: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地理位置越靠北,气温越低。
教师:请同学们从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
学生:最南16℃,最北-32℃多。
教师:那么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近50℃。
教师: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请同学们观察老师大屏幕上展示的表格(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比较表),影响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纬度。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白昼越长,气温越高。
教师:歌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中》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忘记了窗外的北风凛冽.再一次把温柔和缠绵重叠”,从这句话里我们知道我国冬季以吹什么方向的风为主?
学生:西北风。
教师:它对北方的冷有没有影响呢?
学生:有,使北方更冷。
教师小结:从上述推断中我们可以总结出,纬度决定了我国北方冬季的寒冷,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寒冷。
问题:(1)该片断教学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请你谈一谈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10分)
(2)该片断的教学,你认为可能存在什么问题?(6分)
四、教学设计题(24分)
31.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教学设计任务。
材料一我们都知道,自然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了空气、阳光、水分、土壤等自然条件。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都要受其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当前,世界人口以每分钟增加150人的速度猛增,每年增加约8 000万人,每12年增加约10亿。据预测,1999年世界人口将达到60亿;2010年为70 亿人;2020年达80亿人。不难看出,今天的世界正面临着人口急剧增加的极其严峻的局面。其中,中国的人口数量占世界的1/5。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一定数量的人口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人口增长过快,就必然引起资源的快速消耗问题。世界上的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都是有限的,人们不能过度地向自然界攫取资源,更不能恣意破坏生态平衡和稳定。除此之外,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又会成为社会、国家的沉重压力,从而出现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问题。
材料二“中国的人口”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而言,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等方面的基本国情,而且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过世界的人口初步知识。自然而然,认识中国的人口现象符合学生的认识逻辑。而且中国的人口增长特点、分布特点等内容是学生对今后学习中国的民族、农业、工业、交通、城市、文化经济建设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基础和落脚点。
要求:
(1)根据以上材料,写出“中国的人口”一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9分)
(2)试设计“中国的人口”的教学过程。(15分)
一、单项选择题
<span style="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
页:
[1]